黄帝为何叫“轩辕”?西周金文改写认知
原因很简单,这是因为姬姓以“天”为图腾,邹衡在《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》中指出考古发现的西周青铜器《天姬自作壶》“可以证明天族是姬姓”。
因此,西周统治者以“天”为图腾,也就是“天族”。
国语记载:“昔少典娶于有蟜氏,生黄帝、炎帝。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,成而异德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。”周朝以黄帝为祖,两者都是姬姓,因此黄帝显然是“天族”祖先。
先秦时期,“黄”与“皇”通用,“皇帝”就是“黄帝”,比如尚书中说“蚩尤惟始作乱。皇帝清问下民”中“皇帝”显然是“黄帝”。
除此之外,“黄帝”还可以叫“皇天”。西周师訇簋铭文有“肆皇帝亡斁”,而西周毛公鼎又记载“肆皇天亡斁”,因此“黄帝”可叫“皇帝”又可叫“皇天”。其中,“黄帝”又叫“皇天”的说法,与“姬姓天族”互证。
另外据此可见,“黄帝”这个称号虽然出现较晚,但这个人的其他称呼早已出现。
轩辕之说由来
由上可知,黄帝以“天”为图腾,而“天”与“轩”音近,那么两者有无联系?对此,考古发现的西周族徽铭文,就已给出了答案。
下图左一,上面一个人、下面一只类似龟的生物。右边与之大致相同,只是下面的生物不同。那么,该如何解读这些西周族徽铭文呢?
其实很简单,因为在甲骨文中,上部字形就表示“天”,可见下图。
以以上七个族徽铭文来看,显然是以“天”为图腾,但又各自不同。下部不同生物,可能代表各个部落具体象征或旗帜。
史记记载,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中,出动了六支军队,分别为熊、罴、貔、貅、豹、虎,其中“熊”部落为六军首领。以上图来看,史书记载似乎并非没有道理。甚至,黄帝“有熊氏”的秘密,可能也在其中。
国语记载“我姬氏出自天鼋(tian yuan)”,其中“鼋”是一种似龟的爬行动物,是龟鳖,《墨子》中有“鱼鳖鼋鼍”之说,因此“天鼋”与此前图中第一个族徽铭文高度一致。
黄帝是姬氏之祖,自然也可称为“天鼋”,而“天鼋”与“轩辕”音近,即发音上的通假。因此,黄帝实际称号是“天鼋”,只是春秋战国时被写作了“轩辕”。
余论
通过“皇帝”转变为“黄帝”、“天鼋”转变为“轩辕”来看,先秦时期文字发音通假其实并不鲜见,这也就给后世考证带来很多困难。比如,上古名人的“真名”未必是书上写的,可能只是通假而来。
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,即只考证通假后的“名字”来否定某个名人的存在。以黄帝为例:过去百年中外不少学者否定黄帝,认为黄帝是春秋战国古人虚构的,因为“轩辕”的确不太像黄帝之名,但以“天鼋”与“轩辕”看,黄帝之“名”早已存在,只是被后人在读音上通假了。
因此,阅读先秦文献,对涉及到的一些名词,需要考虑到通假问题。当然,这是中国文献的情况,西方文献不需要考虑这一点,毕竟5000多年到2000多年间的词语,基本上一直没什么变化。
参考资料:《国语》、《王震中——黄帝名号的由来》、史记等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