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外地工作十余年,常有朋友问到,你们石门县为什么叫石门?是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门吗?每当听到这个老生常谈的提问时,心里就发毛,不知如何满足他们的好奇心。请问了一些石门老乡,他们也语焉不详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我转业回到家乡工作。当我找到一本《石门县地名录》后,就开始“带着问题学”,并且“立竿见影”,接着就在朋友面前“活学活用”起来:“县名来历传说不一,主要有三:一曰,县城东二里两岩壁立如门;一曰,县城西三里杨岭岗与新街口附近之石山,隔河对峙似门;一曰,县城西十五里有岩门口。三者虽方位、距离不同,但俱说明石门系以地形特征而得名”。我知道,这些“历来传说”只能糊弄人,因为我对这三个地方的“石门”或“岩门”太熟悉了,其地形特征和历史影响,根本就不足以为一县邑或郡邑命名。其后,我查阅了清同治《石门县志》、新中国首修及续修《石门县志》,还在网络上对澧水流域各地方志进行了认真地查阅、核对和分析,终于有一条全新的石门县名产生的源流脉络,在脑海里逐步清晰起来。综合各种版本的《石门县志》,及澧水流域各地方志所载:公元前11世纪,周成王(文王之孙)封熊绎于楚,石门为楚辖地。公元前278(秦昭王二十九)年,秦置黔中郡,郡治故城在辰州府沅陵县西。贵州之平越、威清、普安、思州、思南,湖南之辰州、靖州、施州(今湖北恩施)、常德暨澧州诸县隶焉。公元前221(秦始皇二十六)年,置慈姑县,隶黔中郡。慈姑,今澧州属诸,县城在慈利县官塌坪。公元前202-205年,汉高祖刘邦罢黔中郡置武陵郡。公元前195年,又将慈姑县分置为:零阳(辖今慈利、石门、临澧、澧县、津市)、孱陵(辖今公安、安乡、南县等)、充(辖今永定、桑植)三县。零阳城,在今慈利东三里,即白公城旧址。公元215(汉献帝建安二十)年,分武陵郡西属刘备,东属孙权。在刘备死后,武陵之西境,蜀所分地悉属吴。公元263(吴景帝永安六)年,武陵郡属充县嵩梁山裂,遂析武陵郡西界,置天门郡,领零阳、溇中(析充县置)、充、临澧、澧阳五县。蒿梁山,今名天门山,在永定县城南三十里。吴永安六年,嵩梁山忽洞开如门,高三百丈,广二百丈(据现代测定:天门山海拔1517.9米,天门洞位于海拔1260多米的绝壁之上,门洞高131.5米,宽57米,深60余米),吴主孙休以为吉祥,因置天门郡。公元280(晋武帝太康元年)年,晋帝司马炎析零阳县,设零阳、澧阳(今石门、澧县、津市)、渫阳(今石门北乡)三县。公元283(晋太康四年)年,并渫阳入澧阳,移天门郡治于澧阳。公元420(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)年,置天门郡,省充县,领澧阳、临澧、零阳、溇中四县。公元561(南朝陈天嘉二年)年,陈文帝陈蒨为避年号讳,改天门郡为石门郡。公元589(隋文帝开皇九年)年,隋帝杨坚罢石门郡为石门县,至今无替。从以上史籍记载中不难看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:石门县之名称由石门郡改名而来,石门郡由天门郡改名而来,天门郡又是以天门山命名而来。因此,石门县名源出澧水流域的天门山。